今日天气预报:
引言——名字由来
唐建中四年(783年)分浔阳西境立赤乌场。五代南唐昇元三年(939年)升场为瑞昌县,以东汉建安中吴将程普驻兵于柴桑西部(今瑞昌市桂林桥),忽有赤乌飞鸣于此,以为祥瑞之兆,后果得赤壁捷报,驻地遂名赤乌镇;后以“赤乌献瑞,瑞应武昌”又名瑞昌镇,故名。瑞昌市今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
瑞昌市今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
长江图
长江自西向东沿北部边界流经瑞昌市,这是长江进入江西的第一站。
秦山
秦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秦始皇并六国、一统天下,游历华夏名山大川,慕名登斯山之巅,眺长江、瞰江南、龙心大悦,封之名“秦山”。秦山与庐山近在咫尺,风物相宜,如出一脉,故又有庐山“姊妹山”之称。
岁月苍桑,往事悠悠,大诗人苏东坡去湖北黄州途经秦山,游秦山时,写下了“吴楚插高峰,羊肠曲径通,风光收半壁,无水不潜龙”的赞美诗句,三国程普、宋代岳飞、明末李自成、北伐李宗仁等到历史名人足迹秦山,至今流传着神奇美妙的传说。
秦山同时还是赣北道教圣地。相传三国时期修道士康道成骑鹿、费文炜乘鹤来此结庐修道、养鹿自娱,宋代驾前护都景崇厌世弃官,隐居秦山修道,始建玉清宫,普度有缘人;后人康道成、费文炜、景崇供奉为秦山的开山始祖,始有秦山“三仙人”之说。
传说林中2400级古阶即为当年道徒登仙必由的云梯,一树一景,古院修竹,无处不是诗情画意。寿龄三千年的细叶槠、五百三十年的中国槐和四百年的古枫,古树群枝繁茂、满目青翠,让人遐思悠悠;群山烂漫,山岚烟雨,云海晨雾,小溪流水,诗情画意伴君游。“潜龙潭”飞流瀑布,潭深碧绿,景色壮观;“万丈崖”高耸入云,雄奇壮观。
铜岭矿冶遗址
铜岭矿冶遗址位于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铜岭村地带。距长江7公里,离湖北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约40公里。它以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论证了我国开采矿铜的历史距今有三千余年,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它不仅解决了中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原料来源的问题,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冶金史及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铜岭遗址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一处最早采铜冶铜遗址。依据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该遗址开采的最早年代为商代中期,距今约3300年,历经西周、春秋以至战国早期。遗迹出土的陶鬲、陶罐与郑州二里岗上层、蒿城台西遗址早期居住址所出的商代陶器风格相近。该遗址采矿区既保存有坑采区,又保存有露采区,尤其是露采区遗迹的揭露在国内同类遗存中是罕见的。
龙泉寺
建炎初丙子旱,百姓祈祷上苍以济众生。不料龙泉寺处出一清泉而解旱情。后人因此立祠绘像纪之,称龙蟠土主福瑞之神祠。这就是最早的龙泉寺。此后每遇旱饬,乡人祈祷无不感应,得此泉灌溉田地,其利甚多,境内因此常年解饥饿之患。
建炎四年(1130),逆贼李成入县界,凶焰不可遇遏。其泉白雾四起,遮蔽原野,人面莫睹,贼党溃散,宣抚岳飞领兵不战而胜。此情此景,岳飞惊叹不已,遂题“神龙明佑”四字于石上(现存于寺中)。此事惊动朝廷。庆元六年(1200年)宋帝司雨,随祷辄应,特封“孚泽侯”。
元至正年改封,“孚泽富裕仁烈英显王”,明清继之,康熙间封旨举行春祭;嘉庆十三年重建,道光十五年封旨秋察咸丰五年兵毁,同治二年近庙五保重建,后因长期无人居住自毁。1986年,信教群众修复一简单庙堂,以供香火,名曰“龙源庙”,亦曰“白龙泉”。1992年正式定名为龙泉寺。
非遗文化—竹编(瑞昌竹编)技艺
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有山竹六万多亩,其中的竹类包括毛竹、筋竹、水竹等近十个品种。瑞昌竹编技艺历史久远,当地的商周古铜矿冶炼遗址中即曾完整出土过运送矿石的竹筐。千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传承发展,瑞昌竹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竹编工序复杂,编织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加之品种繁多,相关的编织工作很难用现代机器生产来代替。在瑞昌当地,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竹编,竹编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瑞昌竹编的主要产品有床、桌、椅、凳、橱柜、簸箕、米筛、篼、凉席等,近年又开发出花钵、花篮、鸡、鸭、龟、水果盒、飞禽走兽、礼品盒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竹编制品精密细腻,美观实用,都是不可多得的工艺佳品。
地方特产—瑞昌山药
瑞昌山药历史悠久,据明代隆庆年间的《瑞昌县志》就有记载。据民间流传,瑞昌山药早在唐朝就成为了朝廷的贡品。相传,唐明皇为给杨贵妃美容,健身丰乳,搜觅天下灵丹妙药、山珍海味。时浔阳赤乌场的地方官速选送数箱,写明烹调之法,报呈进贡。食之,肤色白里透红,容光青春焕发,精力充沛旺盛,龙心大悦,对瑞昌山药赞不绝口,赐其雅号“南参”。从此瑞昌山药便列为皇家贡品,享誉皇家,名扬天下,成为当地的传统名优特产。
后序
瑞昌北倚长江,东沿赤、赛两湖,与柴桑区为邻,为长江入赣门户。被誉为“青铜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