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气预报:
编者按: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钟利贵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近年来的工作,深入透彻地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与时俱进地谋划了九江的未来,充满信心地描述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具体实在地提出了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举措。党代会召开以后,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响应市委的号召,认真学习《报告》,将《报告》精神贯彻落实到九江赶超发展的实践之中。为更好地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报告》精神,本报特组织系列解读《报告》精神的文章,今日起将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时,总结了“五个体会”:以唯实的思路找准重点,以长远的眼光积蓄后劲,以创新的办法强化操作,以担当的姿态破解难题,以有效的机制推动发展。这“五个体会”,源于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的科学决策,源于我市“强工兴城,赶超发展”的生动实践,源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实干苦干,必须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九江发展势头向好,赶超态势良好,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从实际出发,抓住了主要矛盾,找准了工作重点,提出了“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以重点突破带动了整体推进。
重点不明,无所适从;重点不准,劳而无功。市委根据九江的发展现状,作出九江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最主要的矛盾是“经济总量不大、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准确判断;根据省内和沿江的竞争态势,辨明了九江赶超“出路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的正确方向;根据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牵住了工业这个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牛鼻子”;根据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找准了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这个撬动九江发展的“杠杆”。强工兴城抓住了决定着全局的部位、制约着发展的主要问题,把准了九江发展的脉搏,找到了九江发展的良方。
三年来,强力推进“强工兴城”战略,探索出了“强工”与“兴城”互动共进的路子。以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发动机”,以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加速器”,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在加大强工力度中壮大实力,在保持兴城势头中改变面貌,赶超进位取得了可喜成效。
工业赶超势头强劲。三年决战2000亿的任务两年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年净增1200亿。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张。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0.1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549.3亿元、利税总额163.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倍、4.67倍、6.64倍,工业三大指标全部实现了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速分别为32%、36.1%、46%。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工业总量大幅攀升,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二是项目建设成果丰硕。2008年至2010年这三年间,我市引进了一批大的工业项目,外资项目433个,内资项目1052个,这些大项目的引进,成为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园区建设成效显著。近三年来,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343亿元,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11亿元。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已有2家,过十亿元企业达到17家,过亿元以上企业319家,过百亿元园区已有4个。园区经济对全市工业快速发展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四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户数达到904户,比2008年净增263户。工业企业的不断做大做强,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有力促进了产业聚集,全市已经形成了1个国家级、8个省级产业基地。石化、钢铁、新能源、非金属新材料等,都有望做大做强。六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达到15.56%。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过去五年九江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用城市建设的杠杆撬动发展,呈现投资总量大、开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喜人局面。中心城区框架扩大一倍,实现了城市建设投资总额、项目个数、建设速度、土地收益、融资规模、规费收缴“六个超历史”。八里湖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提升了九江的城市品位,扩大了九江对外影响;二是拓展了城市空间,拉大了城市框架;三是连接了主城区和沙河及出口加工区,使之连成一片,形成组团式发展;四是坚持“三个三分之一”的规划原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五是坚持两个“优先发展”的指导原则,使新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呈现出投资大、推进快、效果好的势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路网体系和基本的服务功能;六是储备并提升了城市开发经营的空间,为以后的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县一山”与中心城区对接步伐加快,“大九江”格局已见雏形。
各方面工作全面推进。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统筹抓好县域经济、“三农”、旅游和物流等工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在县域经济方面,各县(市、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去年有2个县(区)财政收入过10个亿,4个县过7个亿。在“三农”方面,“三农”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巩固,粮食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旅游方面,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各项指标的总量已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2007年,我市旅游总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到去年已接近2000万人次,四年实现翻番。在物流方面,我们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九江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万标箱。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进位。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全部摆脱后三,大部分进入前三。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两年翻一番;外贸出口三年翻三番。财政收入由全省第四进到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全省第三进到第二;外贸出口由全省第八进到第二。
思路多变是折腾,重点摇摆是耽搁。赶超要一鼓作气,思路要一以贯之,措施要一抓到底,干事要一心一意。芜湖市之所以短短十多年就成为长江中部地区同类城市的领头羊,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在强工思路一经确定之后,就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芜湖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既定的正确发展思路,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只有战略的连续才能带来发展的持续。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确定的思路,实践证明符合九江实际,得到广泛认同。在九江赶超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扭住“强工兴城”这个重点不放松,以工业的大突破和城市建设的大繁荣来带动其他各业的大发展,加速九江赶超进位。